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资讯共享 王庆国教授临床用方150首---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发布日期:2025-04-11 19:25    点击次数:139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气虚阴火升阳方

图片

临床基础

【来源】《脾胃论》卷上

【原文】“经云:病有逆从,治有反正,除四反治法,不须论之。其下云:惟有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其注者,以阳明在上,中见太阴,厥阴在上,中见少阳为说,予独谓不然,此中,非中外之中也,亦非上中之中也,乃不定之辞,盖欲人临病消息,酌中用药耳。以手足阳明、厥阴者,中气也,在卯酉之分,天地之门户也。春分、秋分,以分阴阳也,中有水火之异者也。况手厥阴为十二经之领袖,主生化之源;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诸经皆禀之。言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两之中;在斤,则有在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胃论》卷上)

【组成】柴胡一两五钱  甘草炙,一两  黄芪一两  苍术泔浸一两去黑皮,且作片子,日曝干,锉碎炒  羌活一两  升麻八钱  人参七钱  黄芩七钱  黄连去须,酒制,五钱,炒  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

【用法】上件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早饭后、午饭前,间日服。服药之时,宜减食,宜美食。服药讫,忌语话一二时辰许,及酒、湿面、大料之类,恐大湿热之物,复助火邪而愈损元气也。亦忌冷水及寒凉淡渗之物及诸果,恐阳气不能生旺也。宜温食及薄滋味以助阳气。

365建站

【功效】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

【主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右关脉缓弱,或弦、或浮数。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方解】本证因脾胃伤,清气下陷,阴火上乘,故用参、芪、术、草以补脾胃;臣以羌活、升、柴以助阳升,且有引经作用;佐以石膏、芩、连以泻阴火。诸药合用,共奏其功。

365站群VIP临床心得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首见于李东垣的《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它既是《脾胃论》的第一张方子,也是《脾胃盛衰论》的唯一一张方子。《脾胃盛衰论》类似全书的总论,该篇围绕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全面论述了脾胃内伤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大法,并且明确提出:“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

方中重用柴胡升发阳气为君,升麻、羌活风药以助其升;人参、黄芪、苍术之辛甘温,益气补中健脾为臣,借风药之升力以上行春夏之令;黄芩、黄连大苦大寒,制以酒浸火炒,使上行达顶,先升后降,以泻阴火为臣佐,石膏为时令药,从权之计,故微用少许,过时则去。此方配伍要点在于:以柴胡为君是推重升阳之意,所谓“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也,此其一;诸风药不得独用,必须与甘温益气之品相伍而成益气升阳之法,此其二;诸苦寒药亦不得独用,必须和辛甘温之品(含益气升阳两类)相配而为益气升阳泻火之法,此其三。正如东垣自己释其方义:“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以火、酒二制为之使,引苦甘寒药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升,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可见,东垣所强调的是辛甘温药和苦甘寒药皆非独用,须合施以奏功,此为益气升阳泻火法的要点。

本方诞生于政局动荡,战事频发的金元时期,人民群众疲于奔命,恐惧忧伤,饥困劳役,时医妄用发表、寒凉重损胃气,因此脾胃虚弱者较多。反观当代,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提高,但亦有类似的脾胃损伤因素。例如,饮食不节:当今食物丰富,恣食寒凉冰冷之物,或过食肥甘,或过度使用药物,皆可损伤脾胃。劳倦所伤: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常加班熬夜,过度劳累,元气易损。情志所伤:工作压力大,社会问题多,人容易受外界影响,情绪不宁,思虑过多而耗伤元气。综合各方面原因,当今脾胃虚损病症常见,但纯虚纯实证较少,多表现为虚实并存、寒热夹杂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深究其根,皆以脾胃元气受损,气机失调,湿热内困为主要病机。

王教授在临床中善于抓主症,辨证精当,对于脾胃虚弱,阴火炽盛者多施以此方加减,疗效显著。所谓阴火,东垣在《脾胃论》中引用《素问·调经论》之原文:“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并指出:“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营气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是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可见此内热是由于脾胃虚弱,升清降浊失司,阳气内郁所致,阳热内盛,消耗营血,更加剧了内热程度,故大热生矣,这种内热即李氏所谓之“阴火”。临床多见“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可见该方所治之证,既有全身内热之表现,又可见一派脾胃气虚之象。王教授在临证选方用药时谨守病机,灵活变通,对于以脾胃虚弱为本兼有浮火者,多以补土伏火法治之。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部分患者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多年为主诉,并伴有口干口臭,纳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易疲乏等,检查口腔粘膜溃疡呈绿豆大小,周围粘膜颜色淡红,诊脉濡软,舌淡边有齿痕等一派脾胃虚弱,阴火上炎之象。王教授常处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并根据患者不同表现而随症加减:湿热重则加薏苡仁、黄柏以清热利湿;热重者酌情加大石膏、黄芩、黄连的剂量,或加连翘、竹叶、栀子等清上焦心火;若胃脘腹胀明显,则加半夏泻心汤;若久病阴虚,则加太子参、生地以益气养阴。

此外,对于脾胃亏虚,阴火上浮的痤疮患者,王教授常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基础,加重培补脾土的力度,同时合用枇杷清肺饮以清泻肺胃血热。《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因此,皮肤之病与肺脏功能息息相关。临证中对于痤疮伴有脓疱者常加公英、连翘、双花、地丁以清热解毒,消散脓肿;口渴者加麦冬、玉竹、生石膏、知母;便干则酌情加入生大黄。另外,对于脾胃虚、阴火盛,如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位在脾胃者,王教授处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随症加减,疗效显著。然脾胃之病,非一朝一夕而成,难以几剂而愈,因此在收效后,根据病人情况,常嘱其改用丸剂服用数月余,以巩固疗效。

王教授指出:只要谨守病机,辨证准确,法因证立,方随法出,则必能效如桴鼓。

END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医讯交流站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